二维码
教育生活网logo图片

客服QQ二维码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取得的成就(天宫二号简介)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13天前     浏览次数:2    

想必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取得的成就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老王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天宫二号简介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

2023年2月24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举行,全面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的发展和建设成果。

三十年的不断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经过30年的不断奋斗,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经过30年的不断奋斗,创造了连战连捷、任务全胜的辉煌战绩。

经过30年的不断奋斗,我们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经过30年的不断奋斗,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建立了一个完全掌握命脉的大国重器。

经过30年的不断奋斗,孕育了载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

经过30年的不断奋斗,我们有信心和能力与世界航天强国相媲美。

…………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光荣的梦想永远载入历史,一个属于中国航天的“空间站时代”已经到来。

国家的大人物,任重千钧,时代不负追梦人

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在那个危险和动荡的时代,国际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抓住战略制高点,世界上主要的航天大国都竞相发展载人航天。当时,美国、俄罗斯和其他16个国家正在酝酿联合建设国际空间站,但没有将中国纳入其中。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项目正式实施,中国决心独立建设自己的空间站。

这是一场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比赛。一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共同发射了9个空间站,将数百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实现登月;在中国,空间站、载人飞船、载人火箭仍然停留在图纸上,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

“原子弹一万年就要出来了!”老一辈的凌云雄心依然在耳边。党的号召、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是中国宇航员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他们下定决心,不管路上有多少“娄山关”。、“腊子口”,都要闯过去,一步一步把梦想变成现实。

神舟十五号于2022年11月29日成功发射。这一天恰好是“中国梦”十周年。

只要你愿意攀登,世界上就没有困难。中国载人航天从未令人失望。

——飞天梦想跨越千年。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战国屈原的《天问》到盛唐李白的《问月酒》。。。回顾几千年,飞天梦几乎和我们古代民族的灿烂文明一样遥远。

400多年前,万户飞天的壮举奏响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序曲,但真正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却是一个外国人。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加加林漫游太空的消息很快震惊了世界。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极其困难的条件并没有动摇中国人追求飞行梦想的决心,老一辈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搜索。几年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所、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宇航员科研培训中心前身)、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为中国载人航天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单位相继成立。

1970年,中共中央批准了“714工程”,计划于1973年底发射“曙光一号”飞船。后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该项目“启动”。

30多年后,当杨立伟回到地球时,他收到了一位老人的来信,“你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行梦想,实现了我多年来的夙愿。我特别祝贺你,你是这个国家的荣耀和骄傲。”2004年,在一次访问中,近80岁的华侨紧紧握住杨立伟的手,泪流满面地说:“你飞得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高!”

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被公认为继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后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此后,中国载人航天的建设和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多人多天、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太空教学、中长期停留、舱位转移、组装。。。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中国宇航员铿锵有力。

只要你有梦想,有勇气追求梦想,你就能实现梦想。2022年11月29日,邓清明终于成功追求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中国第一批宇航员,他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近25年。他深深地意识到,飞行不仅是他的个人梦想,也是成千上万宇航员甚至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11月30日上午,神舟十四、十五航天员组在太空“胜利会师”。在这段历史时刻,一位宇航员在微博上摘录了苏东坡的名句“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是什么,今晚是什么年。我想乘风回去,但我担心琼的建筑会很冷。跳舞找出阴影,看起来像是在世界上。”并在下面注释说:“历史将记住,今天,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天宫”。”

——关系到未来的战略选择。

“如果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中国就不能被称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繁荣的象征。”

1983年3月23日,“哥伦比亚”回归当天,里根总统发表了震惊全球的“星球大战”演讲。苏联、欧洲和日本已经抛出了自己的计划,对太空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

1986年3月,《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科技发展的建议》被列入中央领导同志的案件。四位科学家王甘昌、陈芳云、杨家龙、王大恒在信中大声疾呼。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不应该落后。从现在开始,否则就会耽误机会,以后再也翻不过来了。

不久,对后代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863计划”出台,航天技术在七个领域排名第二。两个主题项目都与载人航天密切相关——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

此时,中国对是否从事载人航天仍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完全有这种能力,也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也有人认为载人航天投资大,风险大。当时,他们甚至没有解决食物和衣服问题。他们不应该跟随别人,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

时间很快就到了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集体审议了《关于开展中国载人飞船项目发展的请示》。一些领导人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看家的孩子。还有人说,钱不够,使用国库里的黄金。最后,会议一致决定,我们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技术方面具有意义,而且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回顾今天,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航天工业乃至许多高科技领域未来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一股“下海”浪潮席卷了全国。航天人才大量流失,许多骨干企业面临困难。当时,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卖茶蛋比卖导弹好”。老同志回忆说:“当时,如果没有载人航天的‘好幼苗’,我们就无法留住人才和能力。中国的航天在哪里?”

载人航天作为系统中最复杂、最密集、最活跃的科技项目之一,涵盖机械、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天动力、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等工程技术,是国家科技成果的“大师”。

据统计,在过去的30年里,该项目获得了4000多项发明专利,促进了航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辐射推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特别有价值的是,我们培养了一支作风优良、专业扎实、善于攻关、责任重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了我国航天科研实验能力的整体飞跃,为其他重大航天工程的后续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今天,这一红利仍在发挥巨大作用。

——光耀史册的举国会战。

钱学森曾经说过:“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很多人。”载人航天是所有航天工程中最复杂的系统。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深受感动:“没有党中央的集中统筹和全国的大合作,实施如此宏大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大合作并不意味着“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学;“一盘棋”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掌握余量,一起承担风险”。

载人航天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一场“大兵团作战”。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源至今记忆犹新。飞船由13个子系统组成,涉及300多个合作单位。船上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连接器、10万多个组件和50多万个软件程序。每个焊点、每根电线和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在神舟一号的开发过程中,只有一个火工锁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第一次联合试验用了200多天。因此,被称为“万人会战造神舟”。

2021年初,从沙漠戈壁到天涯海岛,从生产车间到测控点,打响了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节奏最快、参与单位最多的科技大会战,决心在两年内完成11次飞行任务,建成中国空间站。

为此,专门成立任务总指挥部,统筹指挥各项发射和返回任务;按照“扁平高效”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组,进一步加强归口管理,确保协调行动;建立健全工作计划,密切联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舆论风险;特别是空间站舱开发时间紧、任务重、标准要求高,组织两个团队同时开发两个实验室,大大促进互补优势,共同努力,加快发展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确保空间站建设任务顺利进行,“后墙”不倒塌。

“Xi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能电池,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剂,四川的元器件...只要总指挥部下达命令,前一天还在各自的工厂,第二天就可以‘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一些专家描述了国家体系的巨大优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如此坚如磐石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载人航天屡创奇迹的坚强靠山和力量之源。

——接力赛跑,薪火相传。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烈士陵园里有760多名太空英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总指挥部的所有成员和宇航员在每次载人飞行任务之前都会来这里致敬,因为中国宇航员的“根”和“灵魂”埋藏在这里。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每个航天员从太空回来后,都会去看望钱学森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2022年11月17日是项目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90岁生日。神舟14号航天员刚刚完成了出发任务,专门从空间站发送了生日祝福

漫长的飞行之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后来者深深明白,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爬上去,只有不要忘记未来的道路才能走好未来的道路,只有稳定的“前棒”才能跑好“下一棒”。

2021年“七一”前夕,正在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科研人员走进本单位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航天遗迹、英模事迹,追求老一辈航天人征服宇宙的奋斗历程。整个项目的年轻同志来到东方红发射场,每个人都在地下指控室“必须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口号站了很久,那一刻,仿佛回到了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感受到了航天老前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

有人说载人航天是“大熔炉”、“大学校”、“大家庭”可以把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铸成一个模子,聚成一团火。三十年前,王永志、齐发源等第一代企业家肩负着重任,奋斗了一辈子,仍然关心事业的发展;现在第二代奋斗者在事业的洪流中成长,已经成为领先人才;令人欣慰的是,80年代后、90年代后甚至00年代后也褪去了不成熟,在各自的岗位上承担了沉重的负担。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c)2015-2030 版权©教育生活网 cesc.com.cn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1011510号-1